中频治疗仪穴位选取方法
|
合谷:第1、2掌骨之间,约当第2掌骨桡侧之中点处。主治头痛,眩晕,目赤肿痛,牙痛,面肿,咽喉肿痛,半身不遂等。
内关:腕横纹上2寸,“两筋”之间。主治心痛,心悸,胸痛,胃痛,呕吐,失眠,眩晕等。
外关:腕背横纹上2寸,桡骨与尺骨之间。主治热病,头痛,颊痛,目赤肿痛,胁痛,肩背痛等。
足三里:屈膝或平卧,在膝眼下3寸,距胫骨前嵴外侧约1横指,当胫骨前肌之上。主治胃痛,腹痛,呕吐,泄泻,便秘,消化不良,痢疾等。是人体重要保健穴位之一。
曲池:曲肘,在肘横纹外侧中端凹陷处,肌肉隆起高点处。主治热病,咽喉肿痛,手臂肿痛,上肢不遂,手肘无力等。
手三里:侧腕曲肘,外侧,曲池下2寸处。主治牙痛,面颊肿痛,偏瘫,手臂麻痛等。
劳宫:掌心横纹上,第2、3掌骨之间,握拳时,中指尖下取穴。主治中风,昏迷,中暑呕吐,心痛等。
肩髃:上臂平举,肩部出现两个凹陷,前边的凹陷即肩髃穴。主治肩臂疼痛,手臂挛急,肩周炎等。
肩贞:肩关节后下方,当上臂内收时,在腋后横纹头上1寸处。主治肩胛痛,手臂痛麻,不能抬举等。
肩前:正坐垂肩,在腋前皱壁顶端与肩髃穴连线的中点。主治肩痛不能举,上肢瘫痪或麻痹。
臂臑:垂臂曲肘时,在三角肌下端。主治颈项痉挛,肩臂痛及目疾等。
肩井:在肩部上方,当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处。主治肩背痹痛,手臂不举,中风等。
风池:在项后枕骨下,颈部两侧凹陷处,主治头痛,眩晕,颈项强,高血压等。
大椎:俯伏或正坐头略前倾,于后正中线上,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。主治热病,咳嗽,肩背痛,中暑等。
三阴交:在内踝高点直上3寸,胫骨内侧面后缘。为治疗消化系统、泌尿生殖系统病症的常用穴。主治月经不调,为妇科常见病的特定治疗穴位之一。
解溪:在足背与小腿交界的踝关节横纹中央,平齐外踝高点,当拇长伸肌腱趾长伸肌腱之间。主治头痛,眩晕,腹胀,便秘等。
膝眼:屈膝,在髌韧带两侧凹陷中。主治膝关节酸痛,鹤膝风,腿痛,脚气等。
委中:俯卧屈膝,在腘窝横纹中点处。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之间。主治所有腰痛。髋关节屈伸不利,中风昏迷,中暑等。
承山:在小腿腓肠肌两腹肌之间凹陷的顶端,当用力伸直足尖,使足跟上提时,肌腹下出现交角处。主治腰背痛,腿肚转筋等。
环跳:侧卧屈股,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/3与内2/3的交点处。主治腰、腿、膝、胫疼痛,半身不遂,挫闪腰疼等。
承扶:俯卧,在臀大肌下缘,臀横纹的中点处。主治腰、骶、臀、股部疼痛等。
腰阳关:俯卧,于后正中线,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,约与髂棘相平。主治腰骶疼痛,下肢痿痹等。
肾俞:俯伏,在第2腰椎棘突下,旁开1.5寸处。主治肾虚腰痛等。
命门:俯卧,于后正中线,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处。主治虚损腰痛,头晕耳鸣等。
腰眼:在第4腰椎棘突下,旁开3~4寸凹陷处。主治腰痛等。
神阙:脐窝正中。主治腹痛,腹胀等。
关元:又名丹田,仰卧,腹中线上,脐下3寸处。主治虚劳乏力,小腹疼痛等。是人体重要保健穴位之一。
中脘:仰卧,腹中线上,脐上4寸处。主治胃脘痛,腹胀,呕吐等。
气海:仰卧,于腹中线上,脐下1.5寸处。主治腹痛,腹胀满,女性月经不调等。
中极:仰卧,于腹中线上,脐下4寸,即耻骨联合上缘上1寸处。主治阳痿,早泄,腹痛,腹泻,便秘等。
膻中:于胸骨中线上,平第4肋骨间隙,两乳头之间。主治咳嗽,心悸,胸疼及乳腺增生等。
涌泉:于足底前1/3处,足趾跖屈时呈凹陷处。治疗晕厥,中风,失眠等。是人体重要保健穴位之一。
太阳: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寸处凹陷中。治疗偏正头疼,眩晕等。
印堂:在两眉头连线的中点。治疗头痛,失眠,眩晕,目赤肿痛等。
鱼腰:在眉毛的中心。治疗眉棱骨痛,近视等。
睛明:在目内眦斜上方眶缘内,距目内眦旁0.1寸。主治一切眼疾。
颊车:开口,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凹陷中。当用力咬牙时,在咬肌隆起的高点处。主治牙痛,口眼歪斜等。
迎香: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.5寸处,当鼻唇沟中。主治急慢性鼻炎等。